微信圈的兴起很迅速,很辣眼,很疯狂,直接让玩了多年qq空间的人都转到了圈里,成了圈里人,而与之相对应的,不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系,圈子都开始用朋友圈里互动留言数来衡量。
各种晒孩子、晒美食、晒旅游、晒红包、晒幸福、晒名牌……刷爆了朋友圈,随之而来的还有每天孜孜不倦刷屏的做微商的朋友。于是,不少人开始费解,圈的出现真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
一、没时间回你微信有时间发圈
圈子的盛行让很多人开始习惯,原来你的圈内朋友可以没时间回你微信,但明明你刚看到他或她发了朋友圈,或许是几分钟前,或许是几秒前,但对于你发过去的问候,却并未搭理。于是心里有疙瘩。
不少人也对此现象分析,要么是你已经被拉入黑名单,你的话人家压根看不到;要么就是你的朋友就是随手想发个朋友圈,分享个东西或者晒个东西,但并没有去和你聊天的欲望;也许,也许是真的没看到你的信息,你可以这样寻求一下心理安慰,虽然可能还是会有些难过,觉得朋友或亲人之间的感情受到了影响,你在别人心里的重要性可能没那么强。
无论何种情况,坦然视之,毕竟宽容的心去看待一些问题,才能活得更轻松一些!

二、人与人之间的聚会忙的只剩下刷圈子
路上你边走边刷朋友圈;等公交你在刷朋友圈;上班空闲你在刷;下班回家你仍在刷;朋友聚会你仍在刷刷刷……,刷到停不下来,所以现在的聚会大多时候一个现象是:上菜了先别吃,各自拿起手机拍拍拍,而后发朋友圈感慨一下。大多数时候聚会也没了之前的侃侃而谈,更多的是埋头玩手机。因为用的智能机哦,小电脑一样,里面功能那么多,除了刷朋友圈我还可以玩游戏、看电子书、看看别人发的心情、看小视频,点个zan或者评论一下,自认为可以增进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当有一天和朋友小聚,看她一边和我说话一边看手机,发微信聊天,偶尔才能看上我一眼时,纵有一肚子的心里话也欲言又止了。
这或许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我们因为重视玩手机或许已错过了很多!与朋友聚、与家人聚、与孩子聚,面对面的交流,真情的流露与关怀,开心的嬉戏与玩耍,那些不是一个冰冷的手机或者微信朋友圈所能给你的。
三、以评论、点zan论关系亲疏靠谱么
晒个美食看看谁给我点zan了,发个心情看看谁评论了,秀下恩爱看看谁赞了……,于是各路大神开始分析从微信看人格,微信看关系,微信看……,能看出来那么多么多。关系好的就一定是点zan、评论来的吗。有的人就喜欢去点,或许是习惯或许是刷存在感,或许是想关系好,或许是其他,但以此来论关系亲疏笔者并不赞同。
低调的人有时候喜欢低调到尘埃里,就比如本人,存在感不强,刷圈的频次太低,评论的频率也不高,但并不能否认朋友与亲人之间的感情。看到有朋友、亲人发心情不好直接打电话去问了,极少通过朋友圈去留言。
归根结底,只是有些人善于去表达,而有些人却不善于去通过这些途径来表现罢了。
四、报喜不报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中国人在传统美德教育下,很多人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于是我们通过微信、微博、空间了解到的大部分是亲人和朋友的好,极少有人去分享他们的不悦与糟心事儿。毕竟,虽然圈里都有功能分组设置,但有些不好还是不想太多人知道,一个人默默承受就好了,自己的不如意何必搞得人尽皆知。
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我们眼里的他或她总是那么好,生活总是那么有品位,每天出入高档场所;工作总是那么优秀,就是加个班也有领导奖励的高档香水或钱包;爱情总是那么保鲜,逢节日必有鲜花美食和美酒相伴。话说,这神仙般的生活为什么没降临到我们身上,貌似我们还是苦逼的生活在社会的某个阶层,为了孩子而忙碌,为了工作而奔波,为了家庭而奋斗,甚至在忙碌中忽略了生活品质。
一个未婚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下班忙着回家,不能像她圈里一个妈妈一样,每天发些自作的甜点,有空就去看看电影,唱唱歌,旅旅游,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而我却下班就回家接孩子,做饭、溜娃,只能等娃儿睡了才有点自己的时间,生活与惬意和神仙完全搭不上边儿。但每天看着孩子的成长心里也有满满的幸福与感动!
“总之尴尬的开始尴尬的结束,唯一不变的是不忘初心,我们仍活在现实中,微信朋友圈本无错,相反还提供了社交的渠道。但它并不是唯一拉近感情的出口,除了朋友圈,我们还需要面对面交流、沟通、倾诉、陪伴!”
淘客们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