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们博客
淘客们博客是专注于互联网研究的自媒体博客,爱分享,交流,交朋友。我是潘仔。
文章22921 浏览32197425

快手培训有用吗

  前几天,快手内部公开了新一轮岗位调整,原本负责商业化的严强轮岗至运营部主持工作。快手官方称此举旨在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干部团队,加强业务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多元化的市场体系以及内部的工作需求,需要有不同技能进行加以深化技能。所以快手的这一番岗位调整,是值得去效仿。
 
  那么今天为什么要讲快手呢?
 
  在新一代视频应用里,快手、抖音、B站是备受关注的存在。
 
  时间线上,快手最早出圈(2016年),抖音紧随其后(2018年),创办更久的B站反倒今年初才算彻底走红,这可能与其最特殊的用户属性有关。

 
  用户属性减缓了B站商业化的整体步伐。之前用户可能会对一些科普类的比较感兴趣,直到后面,抖音和快手的兴起。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抖音、快手的商业化进程要高于B站,因为在用户的方便使用程度看,前者的效果会比后者好,界面的UI设计,最大保证了用户的自由选择权。
 
  但双方侧重点又各有不同——2019年之前,抖音强在广告收入,快手擅长靠直播打赏获得收入。
 
  情况在2019年之后出现变化,抖音试图补足此前被忽视的直播能力,快手则全面加速流量变现探索。一个信号是:快手已经基本解除了对流量投入的限制。而在2016年~2018年期间,出于用户体验等各种原因,快手只愿意用很少一部分流量做测试。
 
  与抖音不同在于,快手商业化的实施有两个重要背景:一个是由创始人团队在2019年中旬发起的K3战役(冲刺3亿DAU,于今年1月达成)。
 
  DAU(Daily Active User)表示的是日活跃用户数量。常用于反映网站、互联网应用或网络游戏的运营情况。这意味着快手商业化的设计要遵循“服务客户—客户服务用户—带动DAU增长”的大框架;另一个则是疫情迫使商家生产发生迁徙,客观上推动了快手商业化进程。
 
  整件事的另一大看点在于,快手商业化怎么做?快手与抖音的产品逻辑不尽相同,那么,同样的广告投放,客户有什么理由要选择快手(尤其考虑到快手抖音有一定用户重合)?反过来讲,快手的选择对用户又能产生什么价值?
 
  其实进入快手后,快手技术人才设计出一套商业化顶层架构,这套架构旨在将腾讯式的开放生态,与阿里式的流量运营相融合。学习腾讯、阿里的目的都是吸引商家,但出发点并不相同。
 
  简单来说,学习腾讯要解决的是如何构建商业生态,快手官方欢迎商家来此做生意,甚至沉淀私域流量。该过程中,快手商业化只承担连接器功能;学习阿里要解决的是,如何成为阿里那种利用流量变现的顶级高手,而不是沦为一家卖流量的公司。
 
  通过在阿里的经验,快手认为快手的方向应该是:注重产业纵深、做大单个用户的价值。
 
  1、为什么快手可以学习腾讯
 
  2、快手流量的特征是什么
 
  3、快手如何学习阿里式流量变现
 
  4、现在是去快手最好的内容创业时机吗
 
  5、快手商业化匿名案例展示
 
  商业化原点:“快手式”流量与变现
 
  流量是互联网公司的石油,石油持有数量越多,可供提炼的选项便越多。想象一下,如果互联网公司拥有一座巨大的油田,把石油转化成柴油、汽油、煤油还是液态烃,再用何种价格卖给谁的决定权当然在它手里。
 
  所以在PC时代叱诧风云的360时常被误认为成杀毒软件公司,却也难掩其互联网公司本质。360把从安全助手和软件管家以免费策略吸引来的流量,通过360浏览器的导航与搜索功能卖给广告主来获得收益。
 
  那些掌握更多财富的互联网公司,往往矗立于隐藏在海底的流量冰山之上。关于这点,在过去20年里从未发生过改变。
 
  比如,2019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创造了国内互联网排名第一的广告收入,超过百度(第二名)和腾讯(第三名)之和。原因无他,阿里拥有国内基数最大、纯度极高的电商流量,不仅能卖,还能一鱼多吃。
 
  那么,流量从何而来?如果按照前阿里巴巴国际站流量增长负责人的观点,流量一直只有两种载体:关键词(文字)和关系链(社交)。很多渠道里的流量传播都是上述基本载体其中一种,或者是变种、混合。
 
  其实上述的观点具备相当的普遍性。以此区分流量类型,百度、阿里、美团、携程、字节跳动的产品都可被划分关键词(文字)驱动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代表公司中,字节跳动是关键词(文字)作为流量载体的一个变种,但本质未变。原因是图文、视频在传播时依然要用关键词做索引,抖音的算法就是给每段视频和每个人打标签,标签就是关键词,再把人的关键词和视频的关键词做匹配。
 
  快手几年前在公开场合上的表达也透露出类似意思,他说自己不太理解外界口中的“短视频创业”、“短视频赛道”等说法,在他看来,视频是“新时代的文本”,归根结底是一种信息载体。
 
  所以相对于短视频而言,文字,也就是信息载体,具有无法代替的优势。它更容易建立个人信任感,精准链接到同频共振的伙伴,粘性页更强。
 
  快手算法的核心能力就是在理解内容(视频)和用户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适配。那么在前期算法的定位不会相对精准,算是撒网捕鱼,等到时间成熟的了,自然就自行匹配。
 
  流量的第二种载体是关系链(社交),擅长运用社交生产流量的代表公司是腾讯,无论是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章、广告,还是微信群里丢进来的链接,都是以关系链形态示人的流量传输通道。同时,关系链流量具备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封闭性——即相较于公域流量的“私域流量”。
 
  有意思的是,在以关系链为流量载体的公司中,我们依然能见到快手的身影。这与快手的产品设计思路密切相关,一方面他们拥有将推荐算法与兴趣(即上文提到的“关键词”)结合来大幅提升内容分发效率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多年来始终坚持“关注”一栏出现在APP首页的醒目位置上,这项设计为快手如今产生社交属性埋下了伏笔(除此之外,快手APP还有一系列与鼓励用户产生互动的产品功能,此处不再具体展开)。
 
  如此一来,快手的流量同时兼具“关键词”、“关系链”两种传播特性,而两种特性又分别代表了由推荐算法决定的公域流量,以及以人为本的私域流量。
 
  在对创作者的友好程度上,快手或与微信类似。在发展路径上,微信是先有社交,再有内容(公众号);快手是先有内容,再有社交,并且推荐+社交的内容分发效率要比纯社交路线更高,从而减少了流量红利集中(用户时间占用)在头部创作者的隐患。
 
  进一步说明,“快手的特点是半公开+半私密,它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有大量的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可以进行连接和转化(比如说快手有大量与关系链无关的公域流量入口)。举个例子,快手做(商家号)小程序,我相信比大多数平台更有机会。”
 
  当快手高层把K3以来的增长称为螺旋式上升。创作者通过内容聚拢私域流量,创作者越多,私域流量越多,公域流量随之扩容。之后,这些公域流量又可以转化成不同的私域流量回馈给各个创作者,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创作欲望。
 
  其中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个体系顺利流转起来,快手商业化的任务正在于此。
 
  “我们要解决创作者变现的问题,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问题,但背后有无数个问题。”高层表示,“只有这一环建起来,整个循环才跑得通,私域流量才能产生商业价值。”像比如直播、电商,它其实都可以用同样的逻辑去做。在快手的商业设计,基本都是以这套逻辑为核心,也被印证是能走通的。
 
  分析完后快手的一个算法后,我们就来探讨下更深层次的,除了内容质量有趣好玩,快手还在想什么?
 
  快手搭建的商业生态,本质在于谋求创造社会价值增量。微观来看,它需要单个用户价值的持续最大化。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个用户消费的升级,没有及时去跟进产品的更新,容易导致自身信息滞后。消费者的口味时刻都在变,比如今天喜欢搞笑的视频,明天失恋了喜欢伤感的话题。当然不单单是情绪上的共情,还有有能力去解决用户泛滥的情绪。
 
  所以以往就是很多产品没有进行更新迭代,自然而然被对手取代了。
 
  目前快手的内容都比较偏娱乐项目,它满足的是用户娱乐需求。事实上,我们判断娱乐需求对用户价值的挖掘偏浅,所以今年快手整体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要从一个娱乐向产品,逐渐变成一个有用的产品。有用的背后实际是你所提供的用户价值更高。
 
  能站在更高维度去思考问题,才不会被日常竞争的市场所淘汰,这一次我看快手有戏。





免责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